为什么微信小程序裂变,最终都变成了利益驱动?为什么分销能够火起来? 1)先说S2B2C模式的裂变:分销。 电商没有火起来之前,传统渠道都是层层批发,层层代理,从总代省代一直到乡镇代理。 每个环节都要盈利,所以每个环节都要提升售价,一个10元钱出厂的衣服,最后零售店售价100元可能才能盈利。 电商来了,砍掉所有中间环节,品牌方直卖,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。 但随着电商获客成本越来越高,商家越来越多,竞争越来越激烈,利润也越来越薄,最后很多商家都变成了给电商平台打工。 这个时候微商出现了,微商从2013年开始发展,到今天大量正规军入场,出现了一大批S2B2C的分销模式。 电商是砍掉代理商,直接卖货,把这部分利润直接返还给消费者和品牌方;微商模式是重新启用代理商,让代理商获得利润。 只不过这次的代理商是没有线下店的,通过社交关系来卖货。 所以,启用代理商,分给代理商利润,并且加上分销模式,让利润来的更猛烈、更刺激,是这次S2B2C的核心。 2)再说拼多多的裂变:利益驱动。 拼多多是把利润给了消费者,让消费者成为传播的节点,传递给他的亲朋好友,取代了代理商,一样做到了裂变传播和信任传递。 在利益驱动这件事上,拼多多用了无数花招,也得感谢拼多多开的先河。 低价拼团、0元砍价、天天拆红包、助力享面单、转盘领现金、一分抽好礼、签到领红包、唤醒红包、帮帮免费团、多多果园、边逛边赚,光是产品形态就有这么多种。 在利益驱动这件事上,拼多多真是煞费心机。 你一登录拼多多APP,就送各种福利奖金,任何一个界面都会有金钱诱惑,而且很可能出现多处,退出还有损失提示。 光这还不行,还会通过公众号给你发各种金钱诱惑,一天还发多条。 最关键是:题目上写的任何福利、任何诱惑,你以为能白拿到,太天真了;都必须分享才能拿得到,而且很多分享是需要几十甚至几百人的。 我把拼多多的这个裂变形式,叫着网页时代的牛皮癣——就是各种木马弹窗插件乱飞的年代,删都删不掉,一不小心就中招了;当时上个网绝对是小心翼翼。 除了社交电商,还有各种工具和场景小程序的裂变,利益驱动。 上半年出现了一波宠物小程序热潮,狗卡、猫卡、宠咖秀、喵星球、喵星日记等等,裂变方式都是让用户分享、助力就能获得各种宠物商品奖励,谁给的多,谁能兑换就能火爆。 同时,上半年答题、猜歌模式的小程序很火,出现了一批跟进者:模式完全照搬过来,却依然很火;日活上百万,达成目标给奖品或者红包就行。 可以对比的有加减大师、加减乘除大师,猜歌达人、猜歌名大师、猜歌名领奖金、猜歌答题王,超前头脑、疯狂的拼音等等。 小程序出来之后,出现了一批运动类小程序,但是都不温不火。直到出现步步换和哇物多,它的模式是直接可以让用户用步数兑换奖品,而且获得难度不高,用户很容易获得奖品。 紧接着出现了一批步数兑换的小程序,步数宝、运动步数换购商城、365步步赚等等,日活高的都能上百万。 咕咚做的SPC运动宝算是做小程序比较早的了,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用APP年代的分享形式做裂变,虽然有咕咚原有的流量,日活也不是很高,直到遇到了利益驱动。 到了现在,更主流的小程序都用上了这个裂变套路。 京东京豆、享物说、礼物说、蘑菇街等等,还有各种数不清的非主流小程序,更是比比皆是。利益驱动是一把双刃剑,这波很多小程序都会死 难道PC网页时代、APP时代就没有利用贪小便宜的心态来做裂变的吗? 答案是肯定有,只是成本更高,效果更差;最终一算收益,很多都算不过来。 比如拼多多10元钱就可以裂变几十个用户,而APP可能连一个都来不了。 这样裂变的风险在哪? APP年代,做一个APP,累死累活,上10万日活都是好得不得了的产品了,而且取得这个成绩的周期一般都得按年来算。但是在小程序上面,你一周开发完成,下一周就能上百万日活了,想想面对这么大的流量红利,有几个人能不心动。 但是我认为这批小程序大部分都得死掉,为什么? 第一,因利而聚,利尽则散。这部分人就是来贪小便宜的,若是没有便宜可贪,则立马散伙。通过金钱是没法筛选用户的,所以用户群体的质量参差不齐。而且你一旦通过这种机制,吸引来了几十万用户了,你还舍不得放弃,你必须持续的供给,才能保持留存。 第二,因为小程序门槛低,开发、传播、使用成本都低,利益驱动的方式容易复制——你可以做,别人也可以做。你出1毛,别人出2毛,还有的出5毛,一夜醒来,不知道从哪冒出来好多个模仿者。 第三,小程序生命周期短,特别是娱乐化产品。根本还没来得及建立完整的商业闭环,这波洪流就过去了。 所以,利益驱动是一把双刃剑,用不好就是花了不少钱,空欢喜一场,最后啥也没得到。现在的宠物类小程序和步数兑换小程序风险就很高很高。 |